正在阅读:“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个伪命题

“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个伪命题

新华社 2024-04-12 09:40:50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联手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反映出中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背景下,一些人的焦虑不断增加,担心“跑不过”中国,便给中国扣上“过剩产能冲击世界”的帽子,企图借此歪曲抹黑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关系,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垄断地位。但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来看,还是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来分析,“中国产能过剩论”都是个伪命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断产能是否过剩,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这种不平衡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从全球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如果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潜力得到充分激活,过剩将不复存在,甚至可能转为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中国是一个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场,中国企业配置资源不仅考虑国内,还要考虑国际,这是国际化企业的天然倾向。如果产能超过本国需求就是“产能过剩”,那就相当于将产品出口跟产能过剩画上等号,这是违背经济理性的逻辑。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绿色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作为绿色产品的重要生产国,继续其生产活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管丹尼斯·德普指出,未来五年全球需要增加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产能,以与《巴黎协定》应对全球变暖的承诺保持同步。中国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还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用保护主义捆绑新能源产业,无疑将削弱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从相关主要指标来衡量,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也站不住脚。法国企业家阿诺·贝特朗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从产能利用率、库存水平以及利润率这三个关键指标分析,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中国“产能过剩”,“宁愿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也不愿面对现实”,“产能过剩论”再一次证明了西方糟糕的领导力。彭博社近日发文认为,美欧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抱怨缺乏数据支持。首先,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增加的同时,价格也在上涨,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平均售价大约是中国国内的两倍,这一方面说明西方所谓“倾销”的说法站不住脚,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正在增加,何来“过剩”之说。其次,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汽车生产国。彭博社专栏作家戴维·菲克林指出,西方担心中国新能源产品冲击世界,但相关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仍然相当小。

  2月23日,在法国吕茨,中国敏实集团与法国雷诺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的员工在电池盒产线上工作。新华社记者张百慧摄

  一个国家在全球形成优势产业,取决于成本、效率、可持续性等要素,说到底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自然存在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指出,中国贸易竞争力绝非依靠西方指责的政府补贴,而是依靠中国研发能力的提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这些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要素加在一起让中国形成了产能优势。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上,美西方一些国家固守零和思维,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违背经济规律,刻意通过“去风险”等方式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阻碍全球资源高效配置,导致其本土企业发展受阻,这是其政治生态恶化造成的结果。

  从所谓“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冲击论”,再到“产能过剩论”,西方不断构建“中国威胁叙事”的变体,实则为其破坏公平市场原则找借口,为保护主义经济政策寻辩护。将产能等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违背经济规律,既不利于本国产业提质升级,也不利于世界经济行稳致远。美西方要做的,是放弃意识形态纷争,提高治理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空间,而不是炒作“产能过剩论”这样的伪命题,企图把别人绊倒,而使自己跑得更快。

  来源:新华社

  记者:樊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汽车频道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